仡佬族,贵州最古老民族之一,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但是,地印这块土地是全省500亩以上山区坝子1700块之一,难得的小盆地,村寨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很多人知道仡佬族的敬雀节、敬竹王、及春节舞毛龙,可是大家对仡佬族民居都多少了解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黔东的仡佬族民居。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干栏”为特色。见于《魏书.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又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溪蛮丛笑》记:“仡佬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数尺,以巨木排比……杉叶覆屋。”《黔南苗蛮图说》记仡佬“所居屋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覆杉叶。”
架巨木,覆杉叶已成过去,但是木楼青瓦,依旧成为独特的民居形式留存至今,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结构的“穿斗房”,有石结构的石板房,还有茅草房。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装镶作壁。石板房用石筑墙体,薄石板盖屋顶。茅草房多以板筑泥墙,屋顶盖茅草;也有的木构架梁柱,用竹编为骨,外面涂泥做墙,屋顶盖茅草为房。民居建制,多为二层楼居建筑。中间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两侧为厢房,多为厨房及柴房。经济能力好的人家会有连五间。
正屋两侧或前后,同为厢房,在这里称为“厢楼”,底层作为圈舍,上层为粮仓或卧室。圈舍四周为褂木围栏,保持通风透气,吊脚楼下则放置闲杂物品,比如柴禾。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这种独有的民居形式成为一道靓丽风景,默守深山无人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选择更加的多样化。仡佬木楼,有着汉族民居的影子,但是又别具一格,冬暖夏凉,然而,近年来一栋实木民居造价不比洋楼便宜。
居屋通常为长三间五柱落脚结构。财力富裕者建长五间、不足者修独间。大多数住房仿汉族房屋格局,为一列三间平房。中为堂屋,两侧为厢房,每间厢房又各隔为前后两小间,用前一小间作厨房外,全用作卧室。前一卧室有一火炕,火坑里终年薪火不绝,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炉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谈。堂屋与厢房之间均有门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张。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于堂屋内。只有婚丧、祭祖时才在堂屋举行。屋顶下安楼枕,上铺篱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粮食用。屋前为平地,俗称“院坝”,用作晾衣物、晒粮食、放鸡鸭。院坝两侧各为牛、猪圈和堆放柴草的简易房屋一间。与住房构成三合院。屋后或院坝前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树或竹丛。仡佬族住区大部地处贵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称“跬步皆山”,可谓“开门见山”。
见惯了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房子
你见过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仡佬民居吗?
见惯了北方的平房 你见过这种青瓦斜面的木楼吗?
想要领略其风采,云上贵州,山水贵客,
魅力黔东,瑰丽地印欢迎您!(下坝毛哥 )
编辑: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