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让“两学一做”更接地气,大沙坝乡在探索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过程中,按照“群众请进来、支部走出去”的思路,打开学习之门,放宽受学对象,邀请群众走进支部、了解支部、认识支部,让支部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盼,逐步架起干群连心桥。
开门学习提素质,开放组织增活力
“今天把上级领导、干部群众代表都请进来了,一起来提建议,解决问题,气氛很融洽。”乡党代表赵兴彬说。
在今年的“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上,该乡全体班子成员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用具体事例列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查找思想根源,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表态发言。受邀群众代表还对其提出了批评意见及建议。与会班子成员根据收集到的各项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列出整改清单,并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大沙坝乡党委积极探索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会质量新途径,创造性地把“旁听制”引入组织生活会,让包村领导、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等党“旁听员”“评议员”和“监督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热情,达到思想共鸣、教育互动的效果。为让旁听人员当好“评议员”,该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分别到各村、各党支部参与指导,一方面鼓励旁听党员群众积极向支部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党组织生活程序、方法、要求等基本知识的培训,让旁听发挥实效。
搭台学习勤议事,轻松敲定大小事
把问题晒在阳光下,勇于接受群众监督。大沙坝党委坚持“开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确定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为“支部主题党日”,让各支部党员或集中学习或开展义务活动,确保以学促知、以知促行。
在何家坝村村务公开栏里密密麻麻贴满了村务财务清单,大到几十万元的基础设施费、小到几块钱的办公用费,村里的财务一目了然。“过去村里的账没有透明公开,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总觉得村里的干部拿了多少好处,现在每笔账都定期公示,群众看在眼里也就放心了。”该村第一书记罗林峰说。
随着“支部主题党日”开放议事制度的实施,村民的心气顺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迫切了,干部也可以心无旁骛地为村里谋发展、争项目了。村里的大事小事请群众参与、由群众做主、让群众监督,就群众自己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民主决策,让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支部主题党日’开放议事制度拆除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建起了干群连心桥。”该乡党委书记如是说道。
创新学习出成效,党建攻坚引民富
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召开,让村里事务村民商讨,发展大计问策于民,由命令变为共商,由指挥变为协调,由管理变为服务,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更强了。
该乡推行的“党支部+”(村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党员+群众)的党组织引领农村发展模式,实现了基础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局面。通过党支部指导合作社、合作社带动服务农民,把党的基础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经营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放大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富民效应,并在实践中探索了村支“两委”班子领办,能人党员创办等多种模式。
昔日毫无产业的任家寨村,在与民共商、向民问计、惠及于民中得到了实惠,在村支部的引领下,以“大兴源泉桶装水”为载体和依托“精品水果产业”为补充的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村遍地开花结果,不仅让全村贫困户和村民成为集体经济桶装水厂的股民,更让18名党员从“无职无责”变“有位有为”的转变,全村群众走上入股分红、家门口增收致富道路。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大沙坝乡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因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和两带两区的农旅产业布局,打破村、组之间的区划界限布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的“1+3”产业体系,着力围绕脱贫攻坚培育增收产业。规划建成了龙川河沿岸果蔬产业带、高速沿线精品水果产业带、何家坝为中心的农旅一体高效示范园区和食用菌园区的两带两区产业格局,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5个,培育产业户310户,精品水果产业园区总面积达18000亩。形成了以桃、李、橘、柚、葡萄、猕猴桃等特色品种为代表的精品水果种植和以鸡、鸭、鹅为辅的产业布局,实现园区310户产业户增收1850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0.8万元,深度贫困村、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产业带动全覆盖,产业带农、产业强农、产业富农的脱贫成效在大沙坝愈加凸显。(毛婧)
编辑:dsbdzb